en-us

《忠告之言》

賈札法王  著

堪欽茦旺嘉措仁波切  講授

何昱文  中譯  |  吉祥師  校譯


第一講

前言

有些事情比我們要相信,或不要相信,或者想要相信,和不想相信更為重要。生存在這個世界,對國家和教育,我們需要很多智慧和知識上的理解。當然,這些是我們世俗生活中所需要的。 然而,有些事情更重要,更有價值,是我們必須知道和學習的;有些事情我們不斷地經歷,不論是共同的或個人地,從我們從未留意過。 許多事情不斷地發生,以至於人們容易忽略一些真相。

無常是其中一項。 粗淺的看無常,我們可以直接體驗到的是,事物沒有持續性。 比如這個桌子,可以使用一段時間,但有一天它會破舊了,分解了,而不再繼續存在。 萬物都是這樣,包括一個人的身體。 有一天,如果這個肉體沒有了持續的因緣支持,那我們所謂的 "意識" 或 "心" 將不會滯留,而且沒有人能夠阻止這種情況發生。 因爲這是生命的本質。 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永久存在。 這是我們需要認知到的,即是無常的存在。

我們還需要知道一個事實,就是有非常細妙的無常,稱為 "瞬間無常" ,這個我們可以時間為例子來理解。 看看我們的手錶,小時,分鐘和秒如何快速地消逝。 同理,我們整個的系統 - 包括宇宙,行星,地球,甚至一個人的身體,心臟,肺部和心靈 - 時刻都在變化。 這是無常。 無常每秒鐘都在發生,但是因為下一刻和下一刻,再下一刻發生的如此之快,一個接著一個,所以感覺上好像是持續的。

儘管如此,瞬間無常隨時都有可能停止,届時我們就完了。 那時,誰會幫助我們? 我們怎麽辦?我們將會如何?這個問題適用於所有眾生,不僅僅是我們人類,但沒有人知道。遠從數十億年前到現在,多少衆生,包括我們的祖父母在內,都面臨著同樣的情況,一樣不知道當我們停止存在時會發生什麼? 因此,從靈性或佛教徒的觀點,我們不僅要好好地過此生,同時在我們還有機會的時侯,也應該為來世做好準備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 同理,我們為明天,或下週,或下個月,或明年做準備;也許我們已經有了2030年的日程表,但是沒有人為來世製作日程表。 從靈性的角度或遠見而言,忘記什麽是更重要的事情(此生之後發生的事情),是重大的錯誤。

這些是賈札法王(Chatral Rinpoche)在 "忠告之言" ( Words of Advice)開示中提出的理念,賈札法王曾幫我們認証先貝諾法王的轉世。賈札法王出生於1913年,從很小的時候就致力於研究佛教哲學,並接受教法及灌頂。十幾歲的時候,他覺得世俗的工作和掙錢的生活沒有什麽意義,更沒有快樂可言,於是他放棄了世俗的生活。他變得像一個無家可歸的人,帶著藏族風格的背包,走進了荒郊,並遵照上師的指示修行。當他餓的時侯,就向住在該地區的家庭乞討食物。這樣,他將自己的一生完全投入修行,不僅為來世做準備,更為擺脫輪迴的一切重生,和徹底證悟努力。為此,他放棄祈求世間的財富,名望,及其他的願望,而將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修行上。終於,他在一生中完全證悟了。

這就是為什麼當法王於2009年圓寂時,我們南卓林寺去找賈札法王詢問: "能否請您找到我們法王的轉世?" 我們寫了一封請求信,並帶到尼泊爾給他,他當時住在一座偏僻的小寺廟裡。 他讀了整封請求信,最後同意去尋找法王的轉世。 我們有點擔心,因為他已經九十七歲了,誰知道在他認出法王的轉世之前,會不會發生什麼事? 他要求我們寺廟頌很多祈禱文和法會,因此在2010年,2012年和2013年這幾年中,數千名僧侶開始積累很多祈禱文。

最後,在2013年下半年或在2014年,他告訴我們,法王已轉世在西藏一個偏遠的地區。 他給了我們詳細的信息,來幫助我們找到轉世靈童-他的位置,家庭等等 - 幾乎就像導航一樣。 令人驚訝的是,身在尼泊爾,也沒去到西藏,也沒有電腦或先進的技術,賈札法王能夠找到這些信息。

另一個了不起的方面是,許多藏傳佛教徒的父母,都希望他們的孩子可能是貝諾仁波切的轉世;於是,他們將自己的孩子帶去見賈札法王的女兒(仁波切已不見客了)。 他們會說孩子出生時帶有非常吉祥的徵兆,而且他們有非常吉祥的夢。 賈札法王的女兒,在寺廟告訴我們大約有七個這樣的孩子。 過了一段時間後,她和仁波切提及這些資訊,但仁波切說:"不是,不是,不是!" 因為他對自己充滿信心,能找到轉世靈童。

最後,貝諾法王的轉世得到了認証。由於賈札法王是如此地受到崇敬和尊重,在白玉或藏傳佛教其它教派中,沒有人對這個孩子是不是貝諾仁波切真正的轉世,有任何疑問或質疑。 這個故事只是在告訴你,透過完全的證悟可以了知未來和過去,以及其他地方(例如喜馬拉雅山背後)正在發生的事情。這種證悟是可能的, 如果我們致力於這種心的訓練和修行。

根據他自己的經歷和證悟,賈札法王為後代寫了這些 "忠告之言" 。 首先,那些希望擺脫輪迴之苦的人,那些希望今生和來世都幸福的人,那些希望完全証得菩提的人,這當中包含了千里眼和其他神奇的超能力。這些人就應該將生命奉獻給修行之道,如賈札法王一樣。

賈札法王享年105歲,活到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貝諾仁波切的轉世。 因為他和貝諾仁波切都是同一位上師的弟子,所以關係親密。 貝諾法王的楊希(Yangsi) 在西藏坐床後,賈札法王那時還活著,他說: "現在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; 我準備離開了。" 但是在他離開之前,他說: "我會有一段時間不回來。 不要尋找我的轉世。"

這也説明一旦有了這種證悟,你有選擇是否要再輪回的自由。 也許你想去一些佛陀净土旅遊,度個長假放鬆自己,與佛陀,本尊或菩薩一起享樂,而不是回到這裡面對所有這些問題和痛苦。 當你開悟時,上述的情形是有可能實現。

現在我們必須要問: "什麼是證悟,我們在證悟什麼?" 證悟不過是看清自己真實的本心而已。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,包括較深的密續(例如大圓滿(Dzogchen)和大手印(Mahamudra)),眾生同時具有從善和行惡的能力。 通常,兩個相反的事情是無法同時存在。例如,黑跟白,或火與水是放不到一起;它們是互相矛盾的。 但是,在一個人自身的純淨本性中,一個人純淨的意識,即所謂的 "佛性" ,也就是佛陀的菩提之心,卻是兩者兼備。 這就是賈札法王,和其他已經開悟的大師們所證得的真理。 僅僅念知和現證人的本心,就可以使人從輪迴的痛苦中解脫,並有完全決定出生與否的自由。 那就是需要念知(recognize),需要現證的(realize):我們在現證自己的佛性。

另一方面,有所謂 "輪迴的心" ,也就是所有眾生世俗的心。 問題是,世俗的心非常無知,而如來心則是完全證悟的。 一面是純净而完全開悟,另一面卻是完全無知。 這兩種心性同時存在我們之中,不過,此刻無知的心,輪迴的心,已變得非常強大,壓制著如來心。 還好,當我們完全開悟時,佛性或真實心會幫忙淨化無知的輪迴心,然後如來心將主導我們的覺識(awareness),我們會現證,並安住在自心本性中。

就像太陽和雲一樣,空間具有活躍的開放性 - 在空間中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。 太陽每天都閃耀著明亮的陽光,散佈溫暖和伴隨其他的特質,但同時,雲層有可能會出現,有時是黑雲,有時是白雲,遮蔽陽光而無法照射到地球,即便陽光始終閃耀著。 天空中既有太陽又有雲,當雲在天空中是主導時,陽光無法穿透。 我們輪迴的心就像雲層,而陽光就像我們的佛性。

空間的開放性,就像現象絕對本質活躍的開放性一樣,我們稱它為 "空性" 。 我們的確需要了解空性,我們還必須知道,本質上,我們具有開悟的菩提心; 我們有那種智慧。 這就是我們需要提昇,練習和體驗,然後才能念知到,一直到這種念知變得強大,不僅能主導,還能消除輪迴心的無知。 就像撥雲見日一樣 - 你見到本心;你就開悟了!

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課題。無論你學的是顯教 (Sutrayana),還是哲學上的探討,是 "四聖諦" 教義,還是般若波羅密多,或者是金剛乘,或是大圓滿,或是大手印等等,它都是最重要的,因爲它是真理。 不管你信不信,或是瞭不瞭解。真理只有一個,絕對真理只有一個。

就像我之前提到無常的本質一樣;這個生命,世界甚至宇宙,無常本質的現象,並不取決於你相信與否。 無常的真理,不因你的文化或信仰,或規則和條例而改變,這些都無關緊要。 沒有任何宗教領袖,或開悟的大師可以防止無常的發生。 一個人的生命過程,這個世界運作的過程,以及開悟的過程都是自己發生的。 這是非常深奧遼闊的;如宇宙一樣廣闊,也如空間一樣深奧。 空間是無窮的,是無限的,就如本心是無限的一樣。 它具有極大的容量,或者從西方的説法是,無限的能量。 而那無限的能量,被這個無知的,輪迴之心以某種方式覆蓋住。

如果,我們想要擺脫這個無知的心,我們必須找到對應的知識,我們必須找到修行的途徑,而且必須知道應該接受什麽樣的訓練。我們不必改變外在世界的任何事物。 這個世界存在的一切,都是我們心念的創造或投射。 如果你喜歡某樣東西,那是你的心念在投射這些性質,然後告訴你說: "我喜歡這個。" 反之,不喜歡某個事物,也是自己心念的投射。 喜歡和不喜歡,都是我們與六種感官,和六種感官對象互動時所經歷的心理活動。 全是心。

由於外在現象的性質,是我們的投射,所以實際上,並沒有任何東西本身就存在。我們通常會分別事物為醜陋的,還是美麗的。前一刻,我們還很喜歡看到的一切;但在下一刻,當心改變時,我們忽然不喜歡所看到的一切。就這樣,從無始到現在,一個人心的習氣,創造了個人的整體存在的性質。

身為有情衆生,我們找不到起點,找不到何時來到地球上。 我們一輩子,一輩子的繼續,以至於無法推出源頭。而從那無始起,我們就一直在游蕩,但並非總是以人類的形式存在。 我們曾以其他各類眾生出生過,甚至有時以神或修羅出生過。 有時我們是男性,有時是女性,有時是中性的 - 世上有很多中性的人,尤其在印度! 我們曾出生為各種動物,也曾下到餓鬼道,及生活在地獄的衆生之一。 所有這些形式都存在過,不論你是否喜歡,也不論你是否真的相信。

我們輪迴之心是如此的無知,以至於我們的本心只能放出一小束微弱的光芒。 我們還沒有充分發揮人類心念無限性質的能力。 科學家稱它為大腦,但大腦是有限的,大腦是實體的,因此受到其物質的限制;而心是非實體的,因此是無限且無法揣測的。

有些事情很重要,你需要學習,需要理解,並且需要研究;需要找出你自己到底是誰,你在這裡做什麽。這種知識,比你接受一般的教育,然後畢業找到工作,不停地工作然後死亡,要有價值多了。 我們在這裡出生的唯一目的是工作嗎? 還是自己有更多值得探討呢?

儘管我們可能活到80,90甚至100歲,但到了6,70歲時,我們已經變得非常脆弱了。 一個世俗的心志和身體,只是因緣和合而成,自然而然地會耗損,更無可避免的會改變。 這也是我們正在經歷的。現在我已經67歲了,我注意到我的頭腦不像以前那麼敏銳,視力也正在減弱,還有白頭髮,別的地方也有其它的毛病,

這個過程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,不像童話一樣,一夜之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。但是變化每時每刻都在發生,往往過一陣子,我們才開始注意到情況不同。 就像孩子成長,我們衰老一樣,然後我們去那裏呢?這些變化通向生命的終點,沒有一個人能逃開死亡。

如果我們真的很聰明,我們會為此做準備。這是非常,非常地重要。也就是賈札法王所說的。我們應該知道正在發生的事情,及早準備,以免到時來不及。這是這篇開示的精髓,也是修四加行的人,所學到的人身難得。現在,我們有了這個寳貴的人身,由這個人身,我們有珍貴的人類大腦,它能運作的方式是其他大腦無法企及的。具有人身的人腦,具有完全開悟的智慧和能力。我們做得到,但是必須知道如何去做 - 除非你真的很喜歡世俗的生活,在高爾夫球場上享受各種樂趣,吃冰淇淋,喝酒,到處旅行,遊遍不同國家,各樣文化的度假勝地。但是最終,你得到什麼?四加行談到寳貴人身難得,同時提到,"所有事物,有出生必會死亡"。由因緣和合而成的有行(compounded)現象,都會改變及衰敗。

四加行還教授因果業力。許多人認為因果業力只是佛教信仰體系的一部分,事實上,因果業力不是佛教徒專屬。當然,佛陀的確開示過因果業力,但是因果業力是遍一切的,是基於我們身,口和意的行為是善還是惡而定。所有的宗教和信仰體係都有提到善和惡的行爲。 善行是使自己和他人受益的美德。任何有益於他人和自己身,口,意的行為稱為美德。 反之,任何損害自己和他人身,口,意的行為則是惡行。

夜深人靜時,即使那些傷害他人的人,也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, 他們感到遺憾。是這樣的! 他們並不是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。當心和大腦充滿無知和障礙時,他們一時間做了很多負面的事情;但是後來,當他們冷靜下來時,他們知道他們不應該那麽做。 因爲人腦有辨別事實好壞的能力,人們確實可以意識到。

現在科學家們說人性本是正面的;仁愛, 慈悲和關懷是我們本性的一部分。即使那些從事負面事情的人,也愛他們的家庭和社區。他們有那種慈悲心。但是由於無知,對所謂的 "我" 有執著,而對 "他人" 產生厭惡。這種思想變得兩極化,將一切區分為好惡,分為 "我的" 和 "他人的"。然後他們的心變得如此混亂和矛盾,以至於他們的行為並不總是善的。所有行為都有自身的後果。無需任何人去判斷這些行為的好壊。沒有人必須在那裏執行國家法律,因為有因果業力的國際法則。你因自己的善行會有善報;至於行惡,則是負面的結果。因果業力是百分之百準確,時間到時自然會顯現果報。

你可能會懷疑,我從來沒有做過任何壞事,為什麼還有那麼多麻煩呢? 為什麼別人不喜歡我呢? 原因是過去曾經種植過負面的種子,現在因緣成熟,種子開始萌芽和生長,有了自己的果報。 這是因果業力的法則,也是輪迴的過失。 這就是為什麼在四加行前行,我們談到將心轉向佛法,轉向美德,心靈訓練的四思維;而不是總是由我們無知的心所支配。 這個心包含了許多因憤怒,嫉妒,仇恨,驕傲,羡慕, 渴望等等自然生起的煩惱業。 這些帶給我們自己和他人巨大的痛苦。

所有這些煩惱業,都是我們負面的情緒。不過,我們也有正面的愛,關懷,慈悲,虔敬和其他良好的素質。 因此,我們必須知道,那些是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好處的。 而當這兩種善與惡的素質出現時,我們應該能夠分辨那個是對的,那個是錯的。那個是對自己和他人有益,那個對自己和他人有害? 我們必須教育自己,瞭解行動的素質,如何成熟以及如何獲得果報。 我們必須教育自己這些,才能有更好的生活。

尊者扎巴堅贊(Jetsün Drakpa Gyaltsen)的文章,"遠離四項執著" (Departing from the Four Attachments),很類似賈札法王的 "忠告之言" 。 它也是在教導, 當我們全心致力於心靈訓練,而不是無知地在輪迴中徘徊時,那時應該思維什麽。 我們如何走在正確的修行途徑? 百分之百可以確定,每個人都希望永遠的幸福快樂。 有沒有可能?絕對有可能,因為所有遵循正確修行途徑的衆生,就像所有開悟的全知一樣,永遠快樂地生活。

不僅如此, 經由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途徑,他們還使數十億人受益。 這成為真正的證悟或佛陀, 釋迦牟尼佛就是賦予那個名字的。但是我們所有人都有可能成為佛 - 我們有那潛力,我們有那能力。 任何人都能成佛。

如果你想找到成為佛陀的正確途徑,請參考以下的忠告。 不論你在這世受的是那種教育,你都是從老師那裡得到。不論你想以何種方式成為專家, 或是更專業,都必須向老師學習。 例如你想成為一位出色的歌手,則必須向一位出色的歌唱老師學習。 如果你想成為科學家,就必須找到合適的老師。 對所有教育領域中的學習都是如此。 因此,如果你想成為偉大的心靈導師,就必須向靈性導師學習。 如果你真的想擺脫輪迴的痛苦,就必須向有解脫實證的大師學習。 關於靈性世界的信息,例如死後會發生什麽,仍然非常隱蔽。 從幼兒園到大學,沒人解釋過死後會發生什麼。 完全被隱蔽了!

只有證得的上師,有著覺悟的如來心才能看到死後發生的事情。 不管一個人基於教義或哲學,有著什麼樣的信仰體系 - 許多宗教和哲學,對死後發生的事情都有自己的解釋 -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氣和相 (characteristics),所以沒有一個通用於每個人的學說或解釋。

佛陀在楞伽經中說: "在心想(conceptual)完全被淨化前,信仰體系和思維方式都是有限的。"

這就是為什麼佛教有九乘的原因。不過,無論誰想遵循九種途徑其中那一乘,都必須要有合格的上師。當涉及到代表最高法見(view),最深奧的密續時,即所謂的大圓滿,或大手印,或中道(Middle Path),從這一點開始到證悟的修持,則是老師或上師引導你。 因此,一位上師在人生中變得非常重要,因為這位根本上師最終會介紹自然本心給你,也就是引見你的佛性如來心。

當你遵循最高密續來修持,體驗時,你會有很多現證。 就像從這裡開車到邁阿密。 如果你聽從某人,他曾經走過那條路線,並且可以告訴你要走那條路,和要注意什麼事情,那麼你將不會遇到任何麻煩。 同樣地,如果你如法修持,你會有各種體驗。 你將瞭解無常是一種真實的體驗,而不僅僅是一種信仰或學說。你將看到自己的心有多大的能力,並且了解為什麼因果業力的法則如此重要。 你會這樣想,現在,我了解了,因為我經歷了。

如果你不修持,無論你多有學問,什麽都不會發生。 當你修持時,你真的感受到,體驗到,並能現證。 這是上師給的那種指導。 這是爲什麽我們要聽從賈札法王,他是在他上師現證的基礎上開示的,並將其傳授給許多弟子。 這也是為什麼像賈札法王這樣的人,對他們的上師,如此的尊重和信愛的原因。 沒有這樣的上師,眾生就完全隨著自己的行為和業力走,好或壞。

死後,因果業力會將你的意識帶到屬於你的地方。 不是你自願的,而是你生前製造的因緣,決定了你投生的地方。 你可能會想,我不想投生為龍蝦或臭鼬,我想要投生為人! 但是,在你生命的盡頭,是沒有自由意願的;你的自由意願是現在。 現在,你可以選擇是要向上還是往下,是要體驗終極的幸福,還是在輪迴中無休止地徘徊。現在,我們可以學習識別正確的途徑,並朝著前進現證。 所有這一切都是可能的,這也是佛陀所教導的,以及數十億眾生解脫的方式。 即使在今天,現代,許多修行者也獲得解脫。

正文

浩海恩德最勝上師,貝瑪勒遮嚓,

安住在我頭頂的冠寳飾,我祈請!

加持我們此時此地找到自由

脫離輪迴及三惡道所有的苦難!

基於這些原因,賈札法王在他 "忠告之言" 的開頭,題詞給他的根本上師: "浩海恩德最勝上師......" 。賈札法王之所以這樣說,是因為他遵從上師的能授和教化,並付諸修持而得現證。 他現在明瞭,沒有他上師的恩德,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。

他祈求上師的加持,讓 "我們此時此地找到自由。" 他不是在為自己祈求,而是在為所有的眾生祈求。祈請他們不必再以六類眾生,或在六道中繼續輪迴。

在最下一惡道,是地獄的衆生,他們整個的壽命期都在承受苦難。 次一個三惡道是餓鬼道衆生,他們也遭受很多苦難。 然後是畜生道,我們看《動物星球頻道》和《國家地理頻道》,可以了解很多關於動物的事。我們看到牠們在狩獵,會被獵殺,以及遭受其他方式的折磨。即使是那些不會傷人,非常漂亮溫和的鹿; 牠們只是在吃吃草,喝喝水,漫步在樹木旁邊和草地上,但牠們始終受到獅子或老虎,這些兇猛動物的攻擊。 鹿為什麼要出生為老虎的食物呢? 其他動物也是如此,牠們似乎只為成爲人類的食物而出生。

由於我們的無知,似乎沒有人知道這些動物過的是怎樣的生活,及遭受多大的痛苦。 但是這些動物也有意識,有意識就有感覺,即使牠們可能不是很理解,但牠們也會感到加諸身上的痛苦。 當然,牠們前世累積的業力,使得這生投生為動物。我們身為有慈悲心的人類,應該盡可能地避免牠們遭受痛苦。

在三善道中,有我們人類,也有是非天的眾生,在梵文中稱為阿修羅。 即使在西方世界,也有阿修羅的概念。 最後是神界,在那裏,一段時間一切都很好,但最終神可能會跌入三惡界。 就這樣,六道衆生在輪迴裏一直上或下, 像在六旗遊樂場雲霄飛車一樣 - 上去時令人興奮,但下來時速度非常快,非常可怕。 身體死亡火化了,也就消失了,但是與佛性有關的意識一直存在,不會死亡。 佛性是我們的本質,是絕對的真理,它不是建立在無常的因緣上,也沒有因果業力的六道輪迴。

聽好,我親愛的弟子們,這些聚集在這裡的,

那些心尚未敗壞的人,請思考:

再投生為人的機率是一百分之一。

賈札法王要求他的弟子們,"那些心尚未敗壞的人",那些未被娑婆世界紛擾的,那些心瞥見過佛性,而想遵循修行之路的人,要 "好好聽" 。思考找到人身的機率是一百輩子才一次。巴楚仁波切(Patrul Rinpoche)撰寫的《普賢上師言教》(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)一書非常清楚地解釋,為了獲得人身,必須存在有某些美德的善業,福報的因緣。要想投生為阿修羅界或天界,道理也相同;不僅僅需要適當的因緣,還需要在修行冥想中取得成就。要獲得人身,前世一生中的行爲,必須至少有60%到70%的善行。在集聚的善行中,要有希望獲得人身的祈請文, 還有實踐六波羅的某些部分,佈施,持戒,忍辱,精進,禪定,智慧。因此,我們必須審視,看看我們對六波羅密維護得有多好。你看看彭薩科拉(Pensacola)的人口中,完成這些方面的人有多少,甚至提到對靈修感興趣的人數,都是非常非常的少。當我們計算並檢查獲得人身的機會時,我們可以看見機率是非常的小。

現在你既得人身,如果你沒有修行嚴妙的佛法,

你怎能期望再次找到這樣的機會?

將自己的身體思量成僕人,或是載渡你的東西,

一刻都不要允許它懈怠;

善用它,帶動你身,言,意整個趨向美德。

獲得人身是千載難逢的,更難得的是,還包含具足修行菩提道所需的因緣。獲得具足解脫因緣的人身,如果一個人不能充分利用這個機會,努力地為下一次獲得人身而積聚因緣,那麼你怎能期望又找到另一個機會呢?獲得人身不是偶然的 - 是取決於我們過去所做的一切。比如這張桌子,它的存在是由木材,樹木和木匠,以及許多其他的因緣而成。更複雜的形式,例如房屋和汽車,則依賴更多複雜的因緣。由此可以想像成為人的因緣必須有多少,有多複雜!關鍵是,一旦我們有了這個機會,若能致力於真靈修,將能利益自身及他人。

你可能一生都只是追求衣和食,

竭盡全力,無視苦難或有害的身業,

但是當你死亡時,你甚至無法帶走一件東西 - 好好思慮。

對大多數人來說,唯一阻礙我們的就是永遠不滿足自己所擁有的。 我們的車子可能還很好,但是當推出具有更多功能的新車時,我們就必需要擁有它。你的哀鳳(iPhone)? 是5還是6? 功能良好,不是嗎? 你需要用的功能它都能提供,但是當哀鳳7或8推出時,每個人都必須擁有它!所有新穎而令人興奮的事物,我們都必需擁有,而且需要越來越多的事物。 我們很貪婪,也很愛競爭。 如果有人有新的東西,那麼我們也必須要擁有。

所有這些情緒控制著我們做的每一件事,為了滿足我們的情緒,我們花了很多錢,浪費了很多時間。既然我們成爲具有無比潛力的人類,就應該盡量不要被不重要的事情分心。經由一個人的身,口,意,可以激活這種潛力,或讓它繼續休眠。 一個人可以將自己非常平凡的生活,轉變為非凡的生活。就像公司對產品進行分析,計劃和改善一樣,讓產品變得越來越好,越多功能。我們也可以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好,越來越高尚,最終成為現證的衆生。否則,我們可能花一輩子,來做我們認為需要做的事情,例如接受教育,一份工作,一棟漂亮的房子,一輛汽車,以及其他我們周圍人做的事情。從兒童時代到現在,我們一直不懈地努力,竭力獲得這些東西,以期過上舒適的生活。但是,正如賈札法王所說的,當你死亡時,你帶不走任何一件東西。你所做的一切,是為了這一生,但是下一生呢?

你可能享用一餐肉和酒的佳餚,

但是第二天早晨,一切都變得不純淨了,

沒有任何別的,僅此而已。

也許我們不能像賈札法王那樣,就漫逰到曠野裏,只是一直修行;但是,我們有許多別的事情可以做,來長養我們的佛性! 沒有人會為我們做這件事,因為我們整個的生活體系,吸引我們到世俗娑婆世界。 賈札法王提醒我們,我們可以享用一餐最美味的食物和酒,但是到第二天早晨,它變得不純淨了。 同樣地,在我們生命的盡頭,即使一生曾有過很多樂趣,我們的身體也變成了廢物。 因此,最好連接我們的生命與靈修,並進行修行來現證我們的本體。 那就永遠不會成為廢物!

因此,要滿足於維持生命的食糧和簡單的衣服,

並在飲食,衣服和談話方面成為失敗者。

佛陀說,一個人心存滿足,就是富有的人。 即使你擁有所有的東西,如果你不滿足,你永遠要更多更多。滿足感在於心,而不是外在的事物。 富於靈性品質比物質要有價值。 賈札法王的建議,要滿足於擁有簡單的生活,把時間留給修行,研習靈性書籍,並念觀靈性的開示。


第二講

前言

相對和絕對真理的開示,前後内容裏,我們瞭解到一個人的行爲 - 心理的,言語和身體的 - 造就了帶來幸福,或幫助擺脫苦難的因緣。 這就是因果定律。每天透過這些行爲,我們會累積某種業力。 理解什麼是業力,以及它如何形成,對悟解相對真理是至關重要的。

我們還需要知道,我們行為的源頭和果報,是我們的心。 心就像是國王,言語與身體就像是跟隨國王的大臣。 一位善良慷慨的國王,下達命令給他的大臣們,他們也以善良慷慨的行為執行命令。 因此,如果一個人的心非常正面,那麼一個人的言行也會非常正面。 反之,如果一個人的心是負面的,那麼他/她的言行通常也是非常負面的。

所有佛教的教義,都集中並強調心,解釋心如何運作,以及如何對自心進行修持。 因此,遵循正確的途徑,或正確的靈修,或成就正確的因緣,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幸福,非常簡易的方式,就是有一顆正面的心,即所謂的 "善心"。一顆仁慈的心,和一顆善良的心,為每個人帶來好的業果。 當然,有時很難保持仁慈的心和善良的心,因為所有的眾生都俱有天生的煩惱,這些情緒可能會阻礙和掩蓋善良。

所有這一切意味著,如果一個人想要幸福,不在今生和來世受苦,自己可以掌握,自己也可以控制。 由學會升起慈悲心,寬容心,耐心,善心和其他諸如此類的特質,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幸福。 如果一個人可以保持這樣的心,那麼絕對不必再經歷任何的痛苦了。

但是,由於能產生問題的因緣太多了,如果不調習這些可以幫助我們心的特質,不去修持,不去護念它們,問題似乎會增加,並且帶給我們自己和家人,及其他人的,只有苦難。這是這個開示裏非常重要的部分。即使我們對佛教哲學,或其他靈修教義知之甚少,但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放棄各種負面的行爲,我們將會走上正確的途徑。我們可以嘗試在早上起床時,立即產生一種對所有眾生的慈悲心,愛心和善心;而不是即刻陷入煩惱,及思考問題,或是想家中,工作,市場或其他地方,可能發生的事情,或不可能發生的事情。這樣做是一種完整的修持,可以訓練一個人,成為一個善良又高尚的人,並且可以改變一個人現在和未來的整個生命。

為了幫助人們歷練這種調習,有這類像賈札法王 "忠告之言" 的開示。 這建議是給在修持的人:出家人,閉關的居士,及真正想遵循修行道路,而不是過普通人生活的人。 這些忠告,將幫助人們獲得修行中的穩定性; 它將幫助人們體驗所謂 "寳貴人身" 的含義,以及如何善用它。 它會讓人瞭解什麽是無常的真義,和死緣無定的真相,然後要如何面對。 它還會讓人們對因果定律更深入的瞭解,以及如何運用於利益自己和他人。 通過這樣的忠告,我們可以看到輪迴在自己生活中的本性。

輪迴 (samsara)是梵語,解釋為 "循環存在",意思是所有衆生在輪迴的六道中循環,有時在地獄,有時在神界,有時在做人,有時是畜生,等等。透過這種循環過程,個體的意識,經歷自己行為的果報。 在古代西藏,喇嘛有時教授弟子有關輪迴的本體,以海洋爲例,其中大魚如何吃小魚,小魚如何吃更小的魚等等。 那裡沒有人見過海洋啊! 但是現在,每個人都看電視,非常清楚地看到動物如何遭受痛苦,就像直接感知一樣。

這種苦難不僅在畜生道是真實的, 在人類的世界中,不論我們是否生活在開發中的國家,只要人心沒有得到適當的調習,只要人心還沒有發展出美德,或靈修的品質,人類就會給彼此造成各種的苦難。

所有我們需要知道如何防止苦難的是調習何種心。如果我們以和平,慈悲的心來調習,就幾乎不會有人再受苦難了。這是為什麼這個世界現在需要佛教的教義,和為什麼它如此詳盡地解釋關於悲心,慈愛和菩提心的原因,終歸是為了利益所有眾生祈望證悟。 我們需要這個,因為儘管這世界上有安樂的地方,但仍有太多的苦難。

我們住在微風灣 (Gulf Breeze)的弟子家,大約下午三點,我們喝茶或咖啡, 伴著餅乾,然後打開電視看一會兒。在所有的節目中,人們都有很多問題。 我們怎能不對這些遭受這麼多問題而苦惱的人發慈悲心呢? 如此多的負面想法,如此多的無知,如此多的驕傲,和如此多的歧視。

看到這些,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產生慈悲心,並感到有些急迫感,需要加緊修持獲得證悟,來利益他們。現在,要幫助任何人,並不是那麼容易。事實上,非常困難,除非我們有現證,能展現各種奇蹟般的神通,如千里眼及其他特殊的能力,像佛陀一樣 - 佛陀曾在成千上萬人面前展現過神通,攝受他們可以致力並接受教義,而遵循修行之道,直至他們有自己的現證。這也是當今世界所需要的,以便和平,和諧地生活,而不是承受這些因煩惱造成的痛苦。為了這個目標,我們觀自己,就算我們遇到非常負面的人時,我們也知道生氣是沒有用的。對他們也持負面態度根本沒用,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唯一有用的是更多的慈悲心,更多的仁愛,和更多的修持。

即使現在許多人認為我們應該以更和平的方式生活,許多問題仍然存在。就像賈札法王的祈禱文,另一面可以這麽看,在這個末法期,許多國家有核子武器,如果受到其他國家的攻擊時,也準備反擊。這種情況下誰輸了?每個人都輸了!奪走幾乎所有衆生的生命有什麼好處?我不覺得有人想這麽做。為了避免這種情形,我們要調習自己,並教導我們的家人,世代的努力,可以將這個狂野的世界變成一個比較和平的世界。我們都有責任。從事修行,承諾遵循賈札法王的忠告,修行道上不退轉, 這些都不容易;但是當我們看到真相,及其背後的邏輯推理時,就不容爭辯了。再者,如我們之前所說的,我們做得到。我們俱有佛性,也因此我們可能變得更好,更善良,然後可以幫助我們的社區更加和平與和諧。

囘到本文註釋

如果你不反思死亡和無常,

就無法清净地修持佛法,

修持將止於一種願望而已,而且不斷地推遲,

當死亡來臨的那一天,你可能會後悔,但那時已太晚了!

我們必須更加護念(mindful)自己的行為,但同時,我們也須護念無常的真理和死緣無定。 如果我們不察覺它,不反思它,或為它做準備,反而總是非常樂觀,以為我們將永遠健康無恙,離死亡仍很遙遠,那麼我們就是在欺騙自己 - 這是一種迷惑。 如果我們那樣想,就不可能反思,或清净地修持佛法,或追求更靈修的途徑;這樣是沒有辦法調習我們的心,使之成為擁有人類仁愛和慈悲心純正品質的意識。

這種純淨的性質很難維持,因為當問題或障礙出現時,負面的,煩惱就起來,我們就分心了。 我們如何才能繼續修持,又不會因問題而分心呢? 我們首先祈請成為更好的修行者,能成為更善良,更仁愛,更具慈悲心的人;但是如果我們現在不調習,這就只是一個願望。 有這樣的祈願是好的,但是,我們必須承諾現在就護念修持,既是提醒自己,又要對自己的身,口,意更不放逸行。

我們可能可以學到這些,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成為自己合適的老師,還有誰可以幫我們調習? 一個人必須學習,理解,然後成為自己的老師。 就像父母在訓練孩子們時那樣的看著, 一旦他們做錯,就說: "不要那樣做!"。 教師也一樣; 他們看顧學生,但當他們做錯事時,會糾正他們。

當然,現代世界有些不同。 父母和老師並不總是負責糾正孩子們。 在藏族文化中,所有成年人都可以糾正孩子,父母會打他們屁股,或是其他的懲罰,來喝止他們再犯同樣的錯誤。 但是現在情況不同。 一方面,不打孩子是一件好事,但同時孩子們變得非常驕傲,認為自己可以爲所欲爲。 有一個有趣的故事,一個藏族家庭搬到加利福尼亞,把孩子送到那裡讀書。 在學校,老師告訴孩子們:"如果你遇到任何麻煩,可以撥打9-1-1。"

年齡較長的孩子是個少年,他開始講一些奇怪的話,忘了注意他的舉止,行爲怪据。 父親糾正了他,但他沒有改變。 後來,當他的父親要真正懲罰他時,孩子說: "你如果懲罰我,我會打9-1-1!"

父親還是打了他。 這個少年就打9-1-1,警察來了,帶父親去警察局。 他在那裡解釋了西藏的父母如何管教孩子,不是基於刻薄或生氣。後來他們告訴他,以後不要再打屁股體罰,然後讓他回家。

後來,孩子的行為變得越來越糟,父親不知道該怎麼辦。 有一天他說:"我們大家一起去印度探望我們的祖父母!" 於是他們都坐飛機到德里機場。 他們通過海關,辦完手續之後,父親抓住兒子,說: "我跟你解釋過多少次,怎樣做一個好男孩,但你從來不聽 - 現在受著吧!"

他狠狠地打了男孩,然後說: "現在你可以打你的9-1-1了!"

像那樣,是有方法糾正我們的行為,有時是溫和的,有時是憤怒的。 也許我們想糾正別人,但是在我們那麽做之前,我們必先糾正自己。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護念,明識和不放逸行。

如果我們不自律,而只是祈願修行,然後總是推延,想等到有更合適的時侯- 也許是下週末,下個月或明年 - 當死亡真的來臨時,我們可能會後悔,因為我們還沒有過任何的實修,加上我們還沒有做過真的善事, 或仁慈或有益他人的事情。 不幸的是,已沒有多餘的時間來糾正自己。 如果我們是睿智而聰明的人,就必須現在進行糾正,在我們生命盡頭之前。

賈札法王所說的一切都很簡單明瞭。 任何人都可以理解他的話,但是如果沒有植入心中,將無法意識到自己的作為,更別談幫助自己或他人了。

在六道眾生中,沒有真正的幸福,

特別是我們思考三惡道的痛苦,

若你僅僅因得知三惡道而感到沮喪,

當你直接體驗時,你有可能應對嗎?

一般而言,在輪迴的六道中,是沒有幸福可言 - 生命短暫,還包含許多的苦難。 地獄眾生一生經歷苦難。 餓鬼道衆生比地獄衆生好一點,不過,大約80%至90%的生命仍在遭受苦難。 畜生道有很多類別; 有些像昆蟲,在被其他東西吞食或壓碎之前,只能存活一個小時左右,它們沒有時間享樂。 在人道中,我們有短暫的幸福,但仍然被各種接踵而至的痛苦摧殘。

我們不希望聽到這些事情,但最好了解一下,這樣我們可以透過對治法早做準備。 我們在經文,或許多評論中讀到六道或六種衆生,例如世親(Vasubandhu)的《阿毗達磨俱舍論》(Abhidharmakosha),我們會看到這麽多的苦難,非常恐怖。 當我們看到人類如何殺死動物為食物時,牠們遭受這麽多不堪忍受的折磨。 如果那是你,還是你的家人,你會有什麼感受? 我們回顧歷史,當強大的領導人折磨並殺害這麼多人時,他們的殘酷和狡黠,幾乎無法想像。 如果我們得面對那種苦難,我們如何應對? 就算我們尋找保護,指導或幫助,我們找得到嗎?

我們必須夠堅强來承受我們自己的業力。 這有點像犯了罪,被抓獲並受法律制裁,判囚禁或判死刑的人。 那時,他們也尋找保護和幫助,但他們的家人和朋友無法幫忙; 他們必須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,也無法將這個後果轉移給別人。 在世俗中,有時人們可以賄賂或其他方式逃避懲罰,但是無法逃脫因果業力的法則。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要謹慎,要遍觀我們在各個層面上的行為。

連三善道的幸福和快樂,

也如綁上毒藥的佳餚一樣,

起初是享用,長期卻是毀壞之因。

我們看到三惡道大多充滿苦難。三善道確實有一些樂趣,享受和有趣的地方,但是 - 就像有毒的佳餚,食用時非常美味 - 終究非常痛苦。 還有吸煙,或是對毒品或酒精上癮一樣 - 開始時好像很有趣,也不會立即殺死你,但是長遠來看,這種癮疾會導致醫生都無法治癒的疾病和問題。

賈札法王說,一旦這些問題根深蒂固,是幾乎不可能解決,若能防範未然則比較容易。 從一開始就做對的事,才是明智,以後也不必面對痛苦和困難。

再者,所有這些愉悅和痛苦的經歷

都是你自身帶來的,沒有旁人。

它們是由你本身的行為所產生的,好或壞。

知道這一點後,最重要的是你採取相應的行動,

不要混淆什麽該取,什麽該捨。

當然體驗快樂和幸福是可以的,只是不應陷入極端。 一個人應該有一些靈性的修持和調習,以免耗儘自己所有的功德。 既然我們過去的行爲,興造了我們現在的愉悅和痛苦,因此,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決定,將來我們的生活是愉悅還是痛苦。

這像播撒辣椒種子一樣 - 當然,會長出辣椒。 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善行,什麼是負面的惡行,然後播下善行的種子,以便支持美德的因緣會聚集在我們周圍,來支持我們的幸福。 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善行與非善行之間的區別,但是一旦知道了,只需起而行之。 那些做負面行為的人應該有所了解,只是他們的煩惱已經制服他們,或將他們洗腦了,因此他們的行為,就好像他們沒有這方面的知識一樣。

人們是否沒有被教過,或者人們是否被他們的煩惱制服了,結果都是他們遭受無知之害。 他們很困惑,如在黑暗中,不知道什麽該做,什麼不該做。 唯一有幫助的,只有讓他們增長智慧,及對他們的處境有一些慧見。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以慈悲和智慧調習自己,這樣,不但我們可以幫助自己,我們的家庭,我們的社區,和我們的國家等等。

消除你疑惑和誤解的方式,

是依止你自己具德上師的指導,

遠甚於接受許多不同的教法,但都不進一步深入。

這裏,賈札法王切談到消除疑惑的困難。 因為我們還沒有開悟,也在安住(existence),生命和業力的整個系統中沒有足夠的知識和智慧,所以我們需要在這些方面自我學習,而不僅在科學,工程和數學方面。 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運作系統,就像汽車技術工對車子的瞭解一樣。 即使我們知道如何開車,如果車子啓動不了,我們有限的知識也無法處理。

有些我們需要知道關於自己的事情,是世俗的,非常外在,非常實體的。 另外與我們的生活有關的,還有些更細微的方面,例如苦難,幸福和行業的後果。 我們需要足夠的學識,來消除所有世俗生活中這些細微的疑問或誤解。 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學識,我們就必須依止具德上師的指導來獲取學識。 從他們那裡,我們可以學到更多,更多有關靈修的教義,如此我們一定可以幫助自己和他人有更好的生活。 如果我們那樣做,在生命盡頭時將沒有遺憾。 我們心知,我們已盡力利益自己和他人,我們死亡的時刻將是安詳的。

如果你附近沒有一位具德的上師,那麼你可以閱讀和學習很多很多關於佛教的書,來了解内在的功德(qualities),這些不僅短期有效,長期也有良好的作用。這些作用是有意義和利益的 ,甚至可以從輪迴解脫和證得菩提。 因此,我們應該嘗試聆聽更多的教義,及閱讀更多的書。但是我們也應該念觀我們的知識是否有道理,有多真實,有多合邏輯,及對任何人有多少好處? 我們徹底地反思或念觀這些事情,當我們確信一切都合乎邏輯並且有意義時,我們還有什麽理由不去修持呢? 為什麼不照著確認是真實和有益的做呢? 如果某件事是真實的,有意義的,是有利益的,並且可行的,那為什麼不調習呢?

學識必須付諸修持,否則無濟於事,就像醫生利用所學開藥,診斷來治愈病人。 在金剛乘或大圓滿,飽學佛教哲學知識是不夠的,就像感到身體上的疼痛,只知道疼痛的道理,是不能減輕或消除疼痛一樣,我們還是得承受。 但是,應用我們經由知識,和現證所得痛苦的經歷中,我們也能現證到痛苦虛幻的本質而解脫。

你可能會獨居于一個地方,身體與世隔絕,

卻無法放開世俗的顧慮,並有愛憎,

力求擊敗敵人,同時增進朋友的興趣,

參與各種項目和財務往來。

幾乎沒有什麼比這更糟的了。

在閲讀,學習並了解了什麽是佛教之後,如果有人認真的想成為一位修行者,可以從禪修開始,但要做這種修行,必須在安靜的地方。 禪修者應該身處安靜孤立的地方,心理上,他或她也需要在安靜孤立的地方,沒有煩惱,沒有諸想,沒有想慮,別無其他,只有專一禪修。 所有的佛陀和證悟的上師都遵循同樣的途徑,因為這是人們獲得解脫的方式。

我們知道,釋迦牟尼佛是在皇宮裏長大的,他放棄了那裏的生活,因為連那裡都有苦難。 他尋找一位上師,並接受了許多教法,但仍覺得不夠,所以他花了六年的時間很認真地禪修,不在乎衣服,食物或住所。 這也是賈札法王所遵循的路徑。 他獨自在山洞裏生活,然後蓋了一座很小的廟,在那裡他傳法給少數的弟子。 他保持非常孤立的狀態,以便避開世上所有的干擾和問題。

儘管一個人可能獨自在山洞或樹林裏,如果一個人的心並不孤立,而隨著世俗轉,或並不是真的專注於修行,這樣即使閉關三年也沒有多大的好處。 如果一個人執著於任何一種愛憎,那就不是真的在閉關,不是真的修行,也非真正的佛法。 放棄輪迴生活的愛憎是出離,出離心應當在我們皈依,並看到輪迴之過時升起, 也就是在所有六道中,沒有本質或真正的意義。 如果我們沒有真的出離心,只是忙於關注世俗,我們在靈性的追求,或世俗的生活,都不會感到知足或滿意。

如果你缺乏滿足感之富,

你會認為你需要各種無用的東西,

結果比一般人還糟,

因為你連修一壇法都無法應付。

滿足於你的生活是非常重要,非常容易的。 你不需要有那麽多雙鞋,因為你一次只能穿一雙。 你一次只能開一輛車,沒有必要有那麽多輛車。 如果你不認爲你所擁有的已足夠了,那麼你的心就不會滿足,而總是要更多。 然後,你必須費盡腦汁的去計劃,去工作,弄得精疲力竭,這種情況一直持續,直到死亡趕上我們為止。 那時,不論你的車庫中有多少輛名牌的汽車都沒用 - 死了就不能開了。 密勒日巴說:"我有數百匹馬可以騎,但在我死亡的那一刻,我自己走了。 我有足夠的財富可以維持一百年,但當我死時,我空手而去。"

擁有超出我們需要的,是沒有真正的意義。 與其擁有太多,不如擁有知足和滿足感。 沒有滿足感,我們會覺得需要越來越多的東西,並且我們的執著和妄取越來越強,直到最後一刻。 然後,我們無法放下執著和妄取,這些強大的煩惱控制著我們的投生,導向投生於受苦的餓鬼道。

因此,讓你心放在不需要任何東西的自由上。

財富,成功和地位只是吸引敵人和魔鬼的方法。

未能從憂慮此生中轉念,只追求快樂的修行者,

他們將切斷與真佛法的隨縛。

佛陀還在世期,他的一位弟子死亡了,當其他僧侶清理他僧房時,他們在他的東西裏發現了一枚金幣。 衆人討論了該怎麽處理這枚金幣,後來同意將金幣交給村里最貧窮的人,問題是他們不能同意誰是最貧窮的。於是他們去問佛陀, 佛陀說:"把金幣給國王。他是村里最貧窮的人,因為無論他有多少,永遠都覺得不夠。" 我們最好放下所有的執著和妄取,對輪迴擁有的財產,還有世間八法,因為它們是真正靈修的干擾,並且在生命盡頭需要它時,也毫無幫助。

我們談到了對財富和所有物的執著,但是還有四個主要的執著應該要放下。 一個是對今生。 如果一個人執著於這一生,那他/她就不是個修行者,而是芸芸衆生之一。 另一個執著是對輪迴的三善道,這意味著對愛戀三善道的享樂。若有這種執著 ,表示沒有出離心。 然後是對自己的執著,個人的好處和利益,這種執著意味著沒有菩提心。 還有執著於真有形及相,這在愛藏和妄取事物時表現出來。 這是見的執著,即輪迴的所有現象本質都是真實存在的,也意味著人們沒有慧波羅蜜多。

這是我們需要現證的一些重點,以便放下生活中最強大的執著。 要想立即放下執著並不容易,但隨著學習,思量然後調習自己的心,並瞭解這些捨棄,在今生和來世中的真正涵義和利益,放下會越來越容易。 在這一生中捨棄這些執著,意味著你可以緩解由這些執著引起的壓力和憂慮。 生活變得非常簡單和安逸。 而在究竟上,你在建立解脫的因緣。

注意避免頑固地不讓教義滲透。

限制自己只剩少許應作的事,並勤勉地做。

不要讓自心變得煩躁不安,

讓自己舒適的安坐在你的關房裏,

這是佛法修行者獲得法寳最可靠的方法。

在這之前,賈札法王討論的,大部分是鼓勵人們認真從事佛法修持。 現在,他開始給已經致力於修行的人,提供一些忠告。 首先,不要認為自己已經理解了這些教義,即便你可能已經聽過很多次了。 有時我們已經聽過所有的教義,但除非你念觀和冥想它們,否則就不會有體驗的覺受,這些教義可能帶來的好處也就不會出現了。 如果我們在聆聽教義時,只是停在吸收知識上,

另一件好的修行者做的事,是逐漸放棄越來越多的世俗事,以避免分心,而把更多的時間放心地認真修行,不必過多憂慮世俗的事物。 越專注於這些修行的人,越不想把時間浪費在其他的事情上,這樣個人就可以在這一生中成就有意義的事。 當敦珠林巴 (Dudjom Lingpa)獨自修行時,他住在一個很高的洞穴中,必須爬上去才能到。 他很多次爬到洞穴時想,我至少應該造一個臺階,這樣會容易多了。 但每次要開始造臺階時,他又想,為什麼我浪費時間去造一個臺階,而不利用這個時間修行呢? 他在洞穴閉關了整整三年,雖然沒有建任何台階,但他卻現證了。

好的修行者已經念觀無常和死緣無定,而且有瞬間無常的直接覺受,他們根據自己的所學和理解修持,而獲得經驗。龍樹菩薩(Nagarjuna)說:"當你睡覺時,你的呼吸一進一出,一進一出,醒來時應感到慶幸,因為你又有一天的生命。 可是當時侯到來,你睡覺時,呼吸一進一出,然後呼出,卻不吸入了,那就是死亡。" 想想,生與死之間的區別只是一口氣而已,能活著是多麽令人驚喜。 因此,只要我們有呼吸,我們就有機會好好修行,並停止累積更多的業障。


第三講

前言

賈札法王的這些忠告,是針對那些正在做三個月或三年閉關的修行者,所以對他們的修行,會比大多數人要求多些。 他解釋了一個人應該有什麼樣的發心,應該具有什麼樣的心態,如何按照佛法教義來修持,如何調習自心,使其遵循佛法教義, 以及如何審視有無遺漏。 如果一個人按照佛法教義正確的修行,就應該能夠保持一種適當的調習狀態,這樣,無論是短時間,或是長時間的閉關,長遠來看,都可以從其專修而受益。

無論你是否在閉關,若你仍希望擁有幸福安逸的生活,免除任何苦難和問題的話,那你仍需要檢視造成幸福或痛苦的因緣,及爲什麽你不斷在輪迴的原因。 另外,你得研究如何擁有人身,以便繼續修行。不論多久,期待有一天能解脫,直至完全證悟。

當我們從相對的,尋常的角度來内觀這些時,我們發現因並非源自外在 - 而是完全取決於己身。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, "己身" 是指一個人的身,口和意,特別是一個人的心,因為心是一切的源頭。 無論你學習根據 "四聖諦" 教義的基礎佛學,還是你學習較深入的佛學,像第二次轉法輪的般若波羅蜜多教義動。 這些都是關於菩薩道 - 如何調習成為一位聖者(即專注於現象空性的真諦性,發菩提心,六波羅蜜的作行),你仍是在調習你的心。

接下來,你可以研究第三次轉法輪時,佛陀對佛性的解釋,我們在第一天已講過這些教義。根據顯教的觀點,佛性包含一切種智;金剛乘的說法,佛性則已是處於果位。下一個階段的是金剛乘,與三轉法輪有關的是所有內外密續教義;還有匯集最深奧的核心教義,大圓滿和阿底瑜珈。所有的教義都在說明,無論你在輪迴中,還是獲得解脫,根本原因在於你的心。這就是為什麼正確地調習自心,非常的重要。從一開始,自己就應該清楚地了解自心真諦性,佛性和佛性的功德,以及如何專注和冥想,如何護念,認真和不放逸,加上持之以恆和精進,以便在通往證悟的道路上不斷的前進。

若不如上述的方法調習,那麼自己的另一面是輪迴的心,這個每個人都非常非常的熟悉。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心,起什麼樣的煩惱,產生什麼樣的想法,以及瞬間心思的變化。

有時你可能會想,我想做正確的事,但同時,心中有另一個聲音在說:你沒有時間修行,你得有世俗成就並享樂。人們的心念突如此多的衝突,有些想法說東,有些則說西。這些即是所謂的障礙。

因此,不僅外障礙存在,由心引起的內障礙也存在。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在佛學方面需要要大量的教育。 在做任何真正的修持之前,應該仔細的研究和思維,以便對修持的途徑有一定的把握。 不論我們是誰或做什麼,不論我們是在閉關還是在俗世裏工作,這點對每個人都很重要。 即使我們積累了某種善的習氣,仍然需要時間。並且有時會很難持續強烈的興趣,或信愛,或匯集這些教義,幫助你能思考,覺得這一切都說得有道理,並且,這就是我想知道的, 並希望跟隨的。

例如,在佛陀時代,當他第一次開示四聖諦時,當時只有五個弟子。 他們的繫縛是由於過去的祈願,而且他們早已培育了佛法的種子。這就是為什麼,當佛陀坐下來開示時,他們立即念知到他所說的真理。 當開示輪迴受苦時,他們立即念知到這是真的。 當他開示苦之因是因果定律和煩惱時,他們馬上就明白了。 然後他開示息止的方法是安詳,也就是說當你念知到所有煩惱和因果業力時,就會有莫大的安詳。 當他開示通向大安詳,解脫之路時,他們立即進入了現證的四沙門果,直到羅漢果。

後來,佛陀繼續向其他弟子開示,但是這種瞬間現證不太發生,因為後來的弟子被許多顛倒和疑亂所障礙。這是末法期的徵兆。不過,不管多大的障礙,仍有辦法對真諦進行良好的調習。像賈札法王的教義仍然存在,並且還有很多 - 約240篇左右 - 關於佛陀教義的釋評。除此之外,還有成千上萬的直接教誡,說明如何在一些學習和受教後進行調習。所有這些只是為了調習自心而存在。根據整個經藏和密續的教義,個人的心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調習的是什麼,就是瞭解這個珍貴人身的無常,和因果業力的真理,這是我們自己創造的,我們需要非常非常地清楚這點,時刻關注並時刻念觀我們身,口,意的行為。

賈札法王的忠告之言是根據佛陀的開示,提供我們如何進行靈性的修持。在這些忠告之中,最關鍵點是發心正確。我們必須照看我們的心,注意我們的思緒,和念觀我們是何種的發心。如果我們的發心,有一點負面,就算目前看起來好像是有幫助,或有益,或可能有好的結果,最好還是不要將其付諸行動。

同時,我們不要有無記差別(neutral)心,也就是沒有特別的善念或惡念,只是隨機的想法。無記差別心不產生後果,但我們不應該浪費太多時間在這上面 - 我們寳貴人身是無常的,我們應該利用每一分鐘來調習我們的心,净化所有的障礙,和累積功德跟智慧。當我們内觀,發現我們花太多時間在無記差別上,那時應該生起善念和菩提心,然後試著由身,口,意去表達。

菩提心是兩種主要累積功德的方法之一; 另一種是智慧。 我們應該調習和鍛煉我們的智慧,我們的佛性,也是佛陀完全證悟的如來藏。但是,因為我們從未調習或培育養過這方面,我們不知道它的存在。 輪迴的心壓制了這種智慧,結果,我們對此一無所知。 我們研究佛法的主要原因,是去消除這種無知。 這也是閱讀佛書會累積功德的原因 - 它有助於消除我們對自己真諦的無知。 但是,即使閱讀很多佛書還是不夠的 - 我們仍然得去念觀所讀的內容,才能真正理解其含義,以便對自己的修行有一些把握。

我們自身,則需要展轉內心的智慧,以便能確定地看到事物的真實狀態。那就是智慧,由此終於能夠禪修。我們聽到或閱讀佛法教義,我們真正地專一於這些教義,然後安坐禪修中。佛陀就是這樣開示的,過去的所有上師也是這樣做的,未來的所有佛也將經歷同樣的過程,傳授同樣的教義。這是調服輪迴或煩惱心的實際過程。透過這個程獲得的智慧,將清除我們的無知,現證我們的真諦心亦是佛性。菩提心的生起,是透過想關懷所有其他眾生,那個慈悲心和仁愛心而來;也是那個希望獲得完全證悟,才能根據他們的根器,他們的心智,他們的能力,或根據與每個個體共鳴的教義,去真正利益他們。

囘到本文註釋

如果我們想成為好的修行者,好的追隨者,及在現在和來世有著更安逸,更幸福的生活,我們就需要知道這些教誡點,如何正確,完美和真正的修行,這樣我們才能自我誘導。 我們從接受教義開始,然後再念觀其意。

藏族的傳統,尊貴的上師可能會在每天的下午直至深夜,給予爲期接近三個月的完整灌頂,包括教義和教誡。 結束後,一些修行者覺得更能致力於佛法的修持,進而閉關數月或數年,而不是在輪迴中閒逛。 閉關的目的是修行,例如本尊的修持和觀想,並念誦咒語。 閉關還包括修法,四加行的累積,或修持其他不同類型的冥想。

你可能數月甚至數年在嚴封的閉關中,

但如果你的心念沒有任何的進展,

出關後,當你告訴所有的人,有關這麼長時間所做的一切時,

你是否只在吹噓自己經歷的艱辛和貧困呢?

無論閉了多久的關,若沒有適當的理解,沒有適當的專注於修行,或者沒有將這些修行視爲對治法,針對自心的煩惱和我執;只是累積成百上千, 或百萬次的咒語,沒有將修行成為心念的一部分,那麼你的心就連一丁點都不會變得更好。 你的煩惱不會被降服,也不會變得更謙虛或虔誠,也不會升起更多的慈悲心和仁愛。 如果心不以這種方式改進,而保持像以前一樣,縱使你閉關一個月,一年,甚至三年或九年,然後又告訴別人你閉關了這麼長的時間,那就只是吹牛,沒有任何意義或成就;而你只會助長你的驕傲。 最終,煩惱變得更糟,而不是被降服。

像這樣沒有制御心念,或經歷止滅 (cessation)之前,都不是真正的閉關。 如果,在閉關後遇到一個刁難的人,你的反應是生氣或發怒而不是忍耐和寬容。 反之,如果有不錯的修持,你的心已制御,煩惱也減少了,就會把刁難的人視爲是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缺點,並減輕我執的老師。

他們所有的讚美和許可只會讓你感到驕傲。

此外,如果我們沒有閉好關,可能會使用苛刻的話,來挑戰他人並保護我們的自我,而不是使用甜美悅耳的話表示讚賞。 例如,有一位偉大的喇嘛,在做很好的閉關,他可以安坐專注一整天。 有一天下坐後,另一位喇嘛對他說:"你一定閉關了一段時間,才有這麽好的修持。"

另一位喇嘛回答說,他的冥想是如此之好,能夠安坐好幾個小時,專注不受干擾的修持。

"哦,那是非常好!" 另一位喇嘛說。

第二天,當第二位喇嘛在做糌粑就茶時,他對第一位喇嘛說: "你的冥想甚至比我的糌粑還要好。" 聽到這句,第一位喇嘛意識到他的禪修沒什麼好,只是他自我的一部分。 之後,他才開始真正的禪修了。

他只是在做寂止禪(shamatha),這不會真正解脫,因為它不是無知和煩惱的對治法。 對此,我們必須進行内觀或超勝觀(vipassana)禪修。 寂止禪本身導致投生在天道的無色界,這些神界仍然在輪迴之中。

忍受敵人惡意的對待,是最好的苦行,

那些討厭批評而依附於讚美的人,

會竭盡全力去揭發別人的缺點,

但不能完善地護持自己的心念,

而且總是易怒,脾氣暴躁,

他們肯定會帶給所有同修,破損的三昧耶......

明瞭教義的上師們,可以制服我執,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真正的理解,而又被指出了錯誤,那人可能就會覺得自我受到了攻擊,反擊了提出忠告之人。那樣做,是沒有什麽好處的。那些一眼看出別人的過失和錯誤,並速下定論的人,不是一位修行者該做之事。 在指出別人的錯誤或不當的戒律之前,應該先觀照自己的心念,自己的戒律,和自己的言語。 應該審視自己是否依照佛法行事,是否在調習自己。 我們應該觀照自己的過失,而不是去評判別人 - 這是修行。

如果你看到某人,犯下跟禪修有關的錯誤或過失,你以慈悲出發的真誠心想要幫忙,並且你知道這個人會傾聽,並理解你良好的發心,那時,你可以勸説。 否則,那個人可能會認為你覺得自己知道得比較多,有更多的現證和經驗,而且出發發點是我執。 那就沒有利益了。

...所以要時刻護念,不放逸和自覺。

聖人們或菩薩們必須具有很多智慧,才能善巧地接近眾生,幫助或糾正他們。 如果自己還不是聖人,就更需要觀照自己,因為你可能會損害自己的三昧耶,並擾亂僧伽的和諧。

為了從事正修行,獲得功德,並淨化業力,你需要時刻護念。 個人必須護念自己的心,心態和發心;自己的言語,在說什麼,及如何說的;還有自己的的身,或行業。 那種護念,我們還必需不放逸,和自覺。 這些內容,在寂天菩薩(Shantideva)所著的入菩薩行論(Bodhicharyavatara)中,第三第四和第五章有詳細的解釋。

護念意味著知曉什麼要捨,什麽要取或能隨轉。 不放逸是意味著始終審視自己的身,口,意。 自覺性是有意識的在正確的身口意上隨轉,而不是隨轉錯誤的事情。即使你只是想在世俗中過上更好的生活,這三個特質也是必需的。

這些在禪修中是很必要的,無論是修持小乘 (Hinayana),辟支佛(pratyekabuddha),或大乘(Mahayana),還是菩薩道或金剛乘。對於所有這些,護念,不放逸和自覺都精要。

無論你住在那裡,是忙碌的地方還是獨自閉關,

你唯一需要征服的是自心的五毒

和你真正的敵人,世間八法,

除此,沒有別的。

因此,不論你住在一個人滿為患的地方,或是一個非常安靜的地方,你真正需要降服的是煩惱 - 即貪,嗔,癡三毒,源自五毒的貪,嗔,癡,慢,疑。然後這五毒擴展成84,000種煩惱。這些是我們真正的敵人,他們攻擊我們的方式,與魔(Mara)在釋迦牟尼佛證悟前的攻擊一樣。但是,由於佛陀降服了他內在的敵人,所以無論魔如何試著去傷害他,佛陀都以慈悲和仁愛的方式回應。作為修行者,我們應該效法佛陀,因為我們真正需要降服的是五毒和世間八法。我們不應該關心是否受到讚譽或責備,是否經歷快樂或痛苦,等等。這些牽制我們於輪迴中,或導致我們投生三惡道,承受各種苦難。

不論是避開它們,轉變它們,以它們為道,

還是觀照它們的本質,

那種方法最適合你的根器...

我們可以用這些不同的方式來對治我們的煩惱:我們可以避免它們; 或根據大乘佛法,我們可以將它們轉變成智慧,注入菩提心,並以此為道; 或者我們可以根據金剛乘的殊勝智慧,觀照其本質。 根據這種方法,與其用言語來表達情緒,或造行業,我們審視它,發現我們無法找到該情緒的任何真相徵,例如形狀,顏色或格式;最終,只是融入空性了。

當我們觀照,審視或尋思一種情緒,從而弄清它真正是什麽時,它就消散了,因為情緒的本質是空性的。眾生的問題在於,當類似憤怒的情緒出現時,他們尋找這種情緒的外在原因;例如可能是有一個人說,或做了什麽使你生氣。 當我們向外尋找對象,可以將我們的感覺歸罪於他,然後根據這種感覺採取行動。這樣,我們只是在製造更多的業障而已。 因此,大圓滿後期或金剛乘的修持,是内觀我們的情緒和思維,而不是對它們採取行動。 這樣,它們將自行消散,而你自然而然的平靜下來,情緒也不會變成煩惱,你也不會製造更多的業力,促使成爲投生輪迴的因緣。 這樣就不可能再投生輪迴了。

當我們進入更上乘的修行時,無論是避免煩惱,將其轉變為智慧,以善巧方便視為道,還是觀照其本質,這都是我們在做的。 根據個人的能力,根據個人的根器,或根據最能對自己產生共鳴的,就是你能避免煩惱的途徑。 如果個人有能力,就可以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的。 你也可以運用智慧或善巧來消散煩惱。或者,如果一個人非常有能力且根器利銳,那麼只要内觀情緒,它就會立即融入空性。 這樣,我們的敵人,煩惱就無法造成任何傷害了。

沒有比被調伏的心更好的成就了。

對不帶武器的真正戰士而言,這是真正的勝利。

沒有比能夠降服,或調御引起所有敵人的我執,更偉大的成就了。 那是我們正在學習佛法的徵兆。 當我們的心變得非常簡單,謙虛和隨和;並且能夠以一種非常平和的心,來應對任何問題,處境,人,備或苦難,那時就知道我們的修持有進步了。

許多人閉關了很多年,但如果他們沒有降服我執,就沒有成就。 成就的徵兆與神變,如他心通,在空中飛行,或其他的奇蹟活動,沒有太大的關係。 許多魔術師都可以做到這些事情,他們沒有開悟,也沒有降服我執,但這沒什麽好驚訝的。 如果我們能夠降服我們內在的敵人,即我執,那麼任何外在的敵人,都不能傷害我們。個人成爲真正的戰士,不攜帶任何武器,是真正的英雄或勝利者。

下面是密勒日巴(Milarepa)吃毒酸奶的故事。 酸奶是由一位主人的隨從送給他的,那位主人,很嫉妒每個人都去聽密勒日巴開示,而沒有人去聽他的。 當隨從向他供養酸奶時,密勒日巴說: "現在,我不接受你的供養,但明天你來的時候,我會接受。"

隨從回去告訴主人事情的經過。 主人說: "明天,一定要讓他吃了酸奶,我會給你這個非常大,非常漂亮的綠松石。"

因此,第二天那位隨從又帶來了酸奶。 這次密勒日巴接受了,他說: "現在我會接受它,因為你拿到你的綠松石。" 他吃了所有的酸奶,顯得非常痛苦和全身發抖。

當主人被告知密勒日巴已經吃了毒藥,並且正在發作,他去見密勒日巴說: "我聽說你吃了毒藥,現在很痛苦! 我希望我能為你分擔些,幫助你減輕你的痛苦!"

密勒日巴說: "你真的願意嗎?你真的要分擔我的一些痛苦嗎?"

主人說: "是的,如果痛苦可能轉移一些,我會願意的!"

密勒日巴又問了一次,主人也再次說他願意。 於是,密勒日巴說,他只將2%的痛苦轉移到門上,然後門開始搖晃和嘎嘎作響。

然後,主人明白了,密勒日巴不僅是另一位旅遊的瑜伽士,而是一位證悟的大師,因此他懺悔了自己的作為,並請密勒日巴受他為門徒。

像這樣的故事太多了 - 也許毒藥很適合放在酸奶裏! 要當心,如果有人請你吃酸奶! 但是在這些故事中,證悟的上師也許會病一段時間,但從未被毒死。

當你修持經藏和密續的教義時,

利他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最為重要,

因為它是大乘佛教的根底,

只擁有菩提心就足夠了,但是沒有它,一切都漏失了。

無論修行到什麽位地,無論是經藏還是密續,無論是基礎的佛學還是大圓滿的最高密續,佛學本身最關鍵的本質是菩提心。 我們應該調習我們的心,結合慈悲與智慧,也就是菩提心。 我們應該完全致力於帶給其他眾生福祉和幸福,使菩提心成為對自我,驕縱或我執,這種執著的對治法。

有情眾生在輪迴中徘徊,是由於對自我的執著,而這種執著是無知的表徵,因為在真諦中,沒有所謂真的,俱有的我存在。我從來沒有在五蘊中存在,因此相信一個我,將其思維化,並強握住它是沒有道理的,因為沒有 "我" 這樣的東西存在。寂天菩薩寫道,你只需要看看,有情眾生們總是專注於自己的利益,助長我執;而佛陀卻是始終關心並照料所有其他的眾生。甚至佛陀也以眾生的一員來到地球,他後來的證悟,也是由於他在世一生,只為所有眾生的利益和解脫,沒有一丁點的偏頗。不論這個人是否虔信於他和他的教義,或是對他態度非常非常的惡劣。他都沒有愛憎之分,甚至沒有任何細微的歧視,因為他看到,為了達到最終的幸福,需要去利益和解脫所有眾生。如來藏看到所有眾生的需求,沒有歧視或分別,也沒有任何愛憎。這是寂天菩薩所說的,我們也應該理解這種修持,因為菩提心是大乘教義的根源,這意味著我們的真諦性位於菩提心的本性,或佛性,並且其中有慈悲與智慧的究竟義。

巴楚仁波切(Patrul Rinpoche)說,如果我們有菩提心,就有足夠的力量支持我們到證悟;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菩提心,我們就沒有方法,或答案來停止苦難並獲得證悟。 無疑的,慈悲心是証得佛果的因緣。 大乘佛教的教義,對此作了廣泛的解釋。 如果你遵循此道,就意味著你在積累功德和智慧;而當你不再做可能傷害你自己,或別人,而導致惡業的行爲時,表示你是遵循正確之道。 這就是為什麼擁有菩提心就足夠了的原因。

這些忠告之言是在一個隱蔽的樹林貝瑪(Padma),

名為坤桑確林(Kunzang Chöling)之處,

於森林清出的地上所蓋的閉關處之上,

由老乞丐桑耶多傑(Sangye Dorje)所說之語。

願善賢!

這些 "忠告之言" 是在尼泊爾,一個名叫 "坤桑確林" ( Kangzang Chöling)的地方,由 "老乞丐" 說的,這是賈扎法王的自稱,當時賈扎法王的閉關所,是蓋在森林裏清出來的地上。 這些都是個人在世俗中,需要如何調習自心直至證悟,也適用於那些希望在一生中獲得證悟的人。 如果要在死後,將自己的意識轉移到佛的淨土(如阿彌陀佛的淨土),也是這樣調習自心。 即使在中陰期,也有可能對母净光有些念知,個人也應該在菩提心方面有些調習。 即使你錯過了所有獲得現證的機會,至少在下一生,你已匯聚了一些成就證悟的因緣。

巴楚仁波切說的這幾句話,給修行者提供了足夠的教化。 我不知道這個開示會不會引起你們的共鳴,你覺得很好,或是你認為很困難,又或者你從開示中領悟了多少,放掉了多少......我不知道。 你必須與我溝通,我才知道你瞭解的部分,和困惑的部分,以及你想進一步了解的部分。 你必須親自告訴我 - 我沒有他心通。 沒有溝通,上師無法確知弟子的根器,而弟子也不會知道上師是否具德。 因此,提問是溝通的一種方式,縱使我知道我沒有所有的答案,而且我知道我的知識也不豐富,不過,我可以嘗試,但你必需提問重要的問題。